我1937年生于风雨飘摇的岁月。卢沟桥的炮声撕裂了华北夜空,日寇的铁蹄踏碎着祖国的山河。尚在襁褓之中,父亲便带着我们全家逃离伪满统治下的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市),历经艰辛落脚在陕西凤翔邮局。父亲是位思想开明的邮政职员,常给我讲述“九一八事变”的苦难和东北抗联的英勇事迹。这些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植我幼小心田,让我早早懂得山河破碎之痛,对领导全民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萌生敬仰。 烽火岁月里的红色启蒙 1949年5月陕西解放,父亲毅然送大哥和二姐报考西北军政大学。正在陕西华县少华女中求学的我,同年九月加入了学校首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3岁的我听从父亲“听党的话,好好干革命”的嘱咐,参加了十九兵团军干校文工队,成为部队最年轻的文艺兵。 1953年初,我和大哥一同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哥哥在志愿军十九兵团文工团,我在志愿军六十三军文工团。朝鲜战场,是我人生的重要课堂。住山洞,吃炒面,生活艰苦。由于没有制空权,敌机时常对我方袭击,我们只能夜间活动。一天黑夜,我们乘坐卡车赴前线演出,忽遇十多架敌机沿着公路俯冲过来,投下无数照明弹把山地照得如白昼。如果车停下来,必遭轰炸。生死关头,司机猛踩油门,驾驶卡车如离弦之箭冲进密林,尾后就响起轰隆隆的炸弹声。到达阵地,我们顾不上喘息,立即为指战员们表演节目,还以快板赞颂了护送我们的英雄司机。当晚,我写下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我珍藏着祖国慰问团赠予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2020年10月,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感到无比欣慰自豪! 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1958年5月,我和丈夫木林(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参军入党,参加过平津战役)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山西长治。他分到晋东南地委宣传部,我到晋东南报社做“记录新闻”。 “记录新闻”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为保证记录的准确性,我苦练书法提高书写速度,遇生僻字左手查字典右手不停笔。周日夜间,安顿儿女睡后常伏案工作到天明。 1961年,我调到长治报社,后到市委通讯组、市妇联工作。无论岗位如何变动,我都服从安排,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因大姐1947年随丈夫(铁路工程技术员)赴台工作形成的“海外关系”影响,我多次入党申请一度被搁置。但我没有灰心,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恳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冰河救人,信仰的力量 1976年2月11日,一个寒冷冬日,我买粮路过护城河,忽闻冰面传来救命声,转头一看,见四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当时四周空无一人,我顾不上不会游泳,纵身跃入刺骨冰水中,“孩子们,别怕!我来救你们!”我踩着淤泥,奋力拨开浮冰向他们靠近。杨惠、郭文改两个孩子抓住我围巾的两角,从冰窟窿里挣脱出来。“一个也不能落下!”我咬牙又将杨斌、郭文军一一拉出,脖子挂两人,双手抱两人,在冰水中艰难挪向岸边,终将四个孩子全部救上岸。 事后,两家父母贴感谢信于市委大楼,市直党委表彰了我。但我觉得,这不过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30年后,已成家立业的四个孩子专程登门看望我,一进门,就亲切地叫我“张妈妈!”郭文改握着我的手说:“张妈妈,您不仅救了我们的命,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看着珍藏多年的感谢信,我想,世上最珍贵的荣誉,莫过于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 终于站在党旗下 1982年9月,经过几十年考验,我实现多年夙愿,终于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入党后,我更加努力工作。在市妇联任副主任期间,深入基层,帮助妇女群众解决了许多急难愁盼问题,1982年被评为长治市劳动模范。1986年在市文化局任副局长,分管电影、戏剧、新闻出版工作,我不断破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难题,曾两次荣获省文化厅“开发电影市场突出贡献奖”、山西省“扫黄打非”先进工作者,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6年退休后,我参加了长治市一至三届老干部宣讲团。常年深入乡村、学校、机关、厂矿、部队及社区,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党忠诚。 我对四个儿女要求十分严格,要他们对党忠诚,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三个儿女是党员,四个孙辈优秀,三人研究生毕业,一人入党。家风获赞。2021年我的老伴不幸离我而去,但儿女们都很孝敬。 我已是耄耋老人了,回望一生心潮澎湃:从东北逃难到参军报国,从朝鲜战场到地方工作,从冰河救人到光荣入党……这一路走来,我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对党如此忠诚?我会告诉他:因为党给了我信仰,给了我方向,给了我一生无悔的追求。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
友情链接: |
长治市老干部工作网-中共长治市委老干部局主办
电子邮箱:czlgbabc@163.com
晋ICP备17007214号
技术支持:中联科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