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求很高,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谨慎。在拓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耐心,无论是打墨技巧还是拓印时力度的掌握,都需要小心翼翼。”在拓片工作室,沁县老年大学金石传拓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有条不紊地制作拓片。他们熟练地将宣纸轻轻地覆盖在一块快刻石上,先是喷水、用棕刷扫压、排出空气,再通过大刷捶打,使纸张紧贴石刻凹纹,然后又用蘸墨或蘸朱砂的拓包,继续游走拍打……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刻石上的文字就一一浮现在宣纸上了。
传拓技艺历史源远流长,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若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唐初,经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迄今已1400余年。如今,传拓技艺作为保护文物信息手段之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金石传拓就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上面的文字、图案,使用宣纸和墨汁,清晰地拓印出来。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在沁县县委宣传部、沁县县委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非遗传拓第三代传承人郭庆琳为核心,组建了沁县老年大学金石传拓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并为他们成立了拓片工作室。从2019年开始,老年大学金石传拓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秉承“研习拓片、留住历史、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参加文博会、开设公益性非遗课堂,给书法爱好者、篆刻爱好者以及中小学生演示传拓技艺,推动传拓技艺发扬光大。通过开展碑碣拓片展、开设非遗课堂、建立金石拓片展馆等方式,宣传金石传拓的独特魅力,并制作册页、卷轴、团扇、书签等精美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融入百姓生活。他们先后参加了长治市文化博览会、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展出的珍贵拓片中,不仅有清初重臣吴琠墓碑的巨型拓片、民间古建铭志拓片、青铜器拓片,还有册页、小手卷、团扇、小卷轴、竖屏等与拓片相应的文创产品。这些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于一身的文创产品,以独特的构思创意吸引了大众。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传拓文化,传拓技艺,激发人们对传拓文化的兴趣。同时,通过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及专家解说等方式,让参观者沉浸其中,体验传拓技艺的独特魅力。郭庆琳还带着拓片在太原师范大学举办了“铜鞮石语——沁县碑碣拓片精品展”。共展出从东晋至民国1500年间的金石拓片105件128幅。这些拓片既是研究沁县文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山西地方书法、碑帖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沁县老年大学金石传拓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队还经常到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沁县红旗小学,定期举办公益活动,为孩子们讲解拓印技巧。在现场演示环节,从清碑、上纸、刷纸、打墨到揭纸,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个步骤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果不用专用拓片的墨行不行?”“有裂痕或者损坏的碑,拓起来是不是更难?”面对新奇而有趣的传统文化技艺,孩子们的问题特别多,志愿者会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解答,“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它慢慢地干,慢慢地观察它的变化。”志愿者一边用拓包调着墨,一边讲解拓片要点。在沁县老年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让传拓爱好者可以沉浸式学习,深入了解金石传拓技艺。与此同时,沁县金石拓片展馆已布置完成,即将对外开放。对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来说,不论是建设展览馆、承办碑碣拓片精品展,还是开设非遗课堂、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有责任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更多人了解金石传拓非遗技艺,并让它在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